年内首款AI眼镜发售一个月 雷鸟V3没能爆火 也没能“暴死”
“2025年将成为AI眼镜能否放量的关键一年。”在今年1月底Meta四季度业绩的电话会议上,扎克伯格作出这样的论断。
这一论断并没有引来太多质疑,相反,“2025年有望成为AI眼镜爆发元年”慢慢的变成了了行业的基本共识,在这一共识下,大量厂商涌入AI智能眼镜市场,这其中有百度、华为、小米这样的大厂,也有雷鸟、Rokid、闪极这类新秀。
智能眼镜在国内市场消费层面的爆发并没有想象中来得早,根据各家厂商公布的发售计划,今年上半年将有一大批AI智能眼镜面市,其中雷鸟创新拔得头筹,1月10日发售了雷鸟V3AI智能眼镜。
雷鸟V3问世一月有余,销量没有想象中可观,反而遭到了用户“为了抢首发卖半成品”的质疑。
在上个月7日的CES期间,雷鸟创新举行了名为“Meta,Beyond”的发布会,正式对外发布了雷鸟V3AI拍照眼镜,产品定价1799元,并于1月10日正式现货发售。
比起一些还处于“PPT”阶段的友商,雷鸟在年初的现货发售赚足了声量,但却并未赚到销量。据了解,雷鸟V3采取线上、线下双渠道发售,线下渠道为其合作方博士眼镜,鳌头财经走访了解到,发售一月有余,雷鸟V3的销量并未迎来爆发。
“从发售到现在,我们门店卖了十几副,来购买的顾客目标也很明确,都是奔着产品来的。”重庆光环购物中心博士眼镜营业员小周告诉鳌头财经。重庆另一家博士眼镜门店同样是“一个月也就卖了十来副”,该店表示,“重庆其他门店的情况也都差不多,北京地区的门店销量会稍微好一些。”
据了解,博士眼镜在全国门店数量为500家左右,但只有100家门店铺设了智能眼镜专柜,以店均十几副的数据估算,雷鸟V3线下渠道的出货量或只有一两千副。
线上渠道的数据更为直观,天猫雷鸟智能眼镜旗舰店显示,雷鸟V3普通版本的销量为2000+,近视定制款则为200+;雷鸟智能眼镜京东自营旗舰店的销售情况要好一些,不仅销量破万,买家评价也超过了5000+。
尽管雷鸟创新在发布会上喊出了“Meta,Beyond”的口号,但从销量来看,距离超越Meta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,截至目前,Meta智能眼镜的销量已经突破100万副,并计划在2025年将销量提升至200万副。换言之,雷鸟截至目前的销量尚不及Meta的零头。
“首发没有引爆销量,在后续的销售过程中也很难做到。”行业观察人士向鳌头财经表示,“一方面电子消费品发烧友的需求在首发的这一个月得到释放,后续销量增长会趋于缓慢,另一方面在后续季度Rokid等厂商也将推出AI智能眼镜新品,行业竞争会促进加剧。”
对于购买了雷鸟V3的用户,其反馈也不全是好评,“未经深度打磨的半成品”是不少用户对其的一致评价。
在产品使用上,最受到用户诟病的便是续航问题。在官方口径中,雷鸟V3能轻松实现“连续录像半个小时”的续航,但有用户反映,在使用的过程中“录像一分钟时如果加上其他功能,会掉电20%。”尽管雷鸟V3配备了充电盒和充电线,尽量延长使用其时间,但也有用户表示用充电线充电会出现时断时续的情况,用充电盒又极其不方便。除了续航,眼镜与App的链接问题也被用户吐槽,不少用户表示有链接不上和频繁重连的问题。
在生态上,雷鸟V3还可以用“贫瘠”来形容,目前仅支持酷狗音乐一款App,但根据发布会透露,未来或将上架RayNeo电台、AI新闻播客、支小宝扫码支付等功能,
事实上,雷鸟创新此前的智能眼镜一直以“显示”为卖点,雷鸟V3作为其首款不带显示功能的产品,更像是为了对标Meta而推出的一款过渡性产品。
“Meta的成功为行业提供了一种更利于商业化的发展路径,但AI眼镜的终极目标仍是AR/VR类的显示设备,不带显示、以语音交互为主的AI智能眼镜终究只是VR设备的过渡产品,说其是‘半成品’并不过分。”前述行业观察人士表示。
从雷鸟自身来看,雷鸟没有把不带显示功能的AI眼镜看做是智能眼镜的终极形态。去年9月份,雷鸟相继完成了B+和B++轮融资,在近半年的时间内总融资金额超过了5亿元,这笔钱将用于AI+AR研发技术、AR产研制造基地扩建。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“AI+AR”智能眼镜才是雷鸟最终的产品方向。
然而在现实层面,国内消费级AR头戴式显示设备市场并不大。IDC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2023全年,中国AR市场出货量约为24万台。洛图科技数据则显示,2024年全年AR设备在全渠道的销量规模也仅为28.1万台。
这一背景下,通过发布不带显示的AI智能眼镜来实现向“AI+AR”的过渡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,但这一赛道即将变得拥挤不堪。
据鳌头财经梳理,仅今年上半年,便有小米、中国电信、小度、Rokid等厂商将发布AI眼镜,这其中拥有渠道和生态优势的小米或将对雷鸟等厂商形成降维打击。
近日,小米眼镜官方微博上线引发网友和市场的热切关注,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称,该账号为多年前申请,并非新上线。另有媒体爆料,小米首款AI眼镜已经获得入网许可,或将在2月发布。
尽管小米未对此作出正面回应,但市场的关注度说明了一切,随着小米、华为、字节等大厂的入局,“百镜大战”下的雷鸟还能过渡到“AI+AR”智能眼镜终极形态问世的那一天吗?
“我每周都有一个AI专项会。”某手机生产厂商在发布新机后的沟通会上表示,AI功能第一步是要符合用户的使用直觉,这也折射出手机生产厂商对AI越来越重视。
AI浪潮不断侵袭各行各业的当下,沉寂多年的消费电子领域终于熬来了AI硬件狂欢。
今年初,腾讯AI助手应用“元宝”已完成了组织调整,产品团队从TEG事业群(技术工程事业群)调整至CSIG(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)。
近期,在GPT-4o创造的新范式影响下,月暗、智谱、Perplexity和OpenAI相继上线了AI搜索推理功能。
未来三年,美年将全方面实施“ALL IN AI”战略,目标是成为数智化健康管理领域的领军企业,成为医疗+AI产业的领跑者。
而对于标的公司来说,存储的云额度既降低了模型训练推理成本,也通过兑换估值提升其在牌桌上的赢面。
有B站用户吐槽,“以前在手机上划拉几下才能刷到,现在看什么都是Kimi”。
北京时间9月10日,苹果“高光时刻”发布会落下帷幕,最受关注的iPhone 16和iPhone 16 Pro手机也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。
11月13日,腾讯发布2024年Q3财报,结合各项数据分析来看,基本已结束降本周期。